最新动态

出行活动

增至2.6万个!北京多区试点投放高精度定位共享单车

更新时间:2022.09.14

  

导 读
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俗称“共享单车”),在满足公众出行需求、解决城市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构建绿色出行体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导致共享单车停放秩序混乱的原因是什么?
电子围栏靠的是怎样的技术提高定位精度?
全市共享单车的合规停放区到底有多少?
北京交通广播《一路畅通》“治堵大家谈”系列节目,和您聊聊维护良好的绿色出行环境需要解决那些问题、提供哪些便利条件和制定怎样的制度规范。
空间不足、调度不力、意识淡薄
成共享单车停放秩序三大问题
共享单车停放秩序一直是一个大家关注的问题。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舒予提到导致共享单车停放秩序混乱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规范停放的空间供给不足
目前,全市道路范围内已施划了2.6万余处路面停放区,虽然共享单车的总量在逐渐压缩,但考虑到数量逐渐增多的私家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仍存在一定的停放缺口。而且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提到非机动车、特别是共享单车的停放,自然而然的就认为应该停在行道树、步道、隔离带等道路空间内,而不是像机动车一样首先会去查找附近是否有停车场。而实际上非机动车的停放与机动车一样,也是应该优先通过公共建筑的配建来解决的。当然了,中心城区、特别是核心区受空间资源限制,公共建筑配建的非机动车停车设施标准比较旧,很多公共建筑甚至不对非机动车开放,配建的非机动车停车位利用率低,甚至被挪用、占用和改造,本应该由建筑消化的停放压力都被转移给了道路,而很多道路为了满足步行和车辆通行,根本不具备施划停放区的条件,这是面临的最大的困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企业调度不力
目前看,企业调度人员数量与投放车辆数量的比例还是偏低的,在发现车辆乱停乱放时到现场处理还是不够快。而且主要依托的还是人力搬运的老方法,大部分车辆的定位精度有待提高,与“电子围栏”的响应不够及时,仍无法完全通过科技手段实施高效运维。
骑行人规范停放意识不足
轨道站点往往是骑行热点,各区在站点周边基本上做到了停放区“应划尽划”,《联合限制性公约》,对严重违规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但有些骑行人还是为追求无限便利乱停乱放。多次调查发现,比如,朝阳区地铁百子湾站A3口,高峰期停车位完全占满,大多数车辆就停在非机动车道甚至机动车道上,严重影响了通行。但其实距离A3口只有10米的石门中路路口,就有空闲的车位,而100米外的A2口,单车停车位很多都是空的。海淀区印象城北广场,设有专门的非机动车地面停放区,但商场主入口还是经常被密密麻麻的外卖、快递和共享单车堵满。所以也呼吁骑行人,能够多走30秒时间,将的单车停放在规范的、空闲车位上
1529套蓝牙嗅探设备
助力“入栏结算”管理
从2020年起,全市陆续启动“电子围栏”建设、推动“入栏管理”。围绕轨道站点、大型商圈等共享单车停放需求旺盛地区,通过卫星定位、蓝牙感知技术,对一定区域内的车辆投放规模和使用情况进行监测。目前全市已经安装1529套蓝牙嗅探设备,覆盖了1786个停放区。企业通过技术匹配,在31个重点区域的1181个停放区内,针对骑行人归还车辆的环节实行“入栏结算”管理,也就是说车辆如果没有停放至指定的停放区,则会弹锁并持续计费,同时还会在APP上引导骑行人至指定的停放区。
工人师傅正在安装蓝牙嗅探装置/来源:北京日报
现在延庆、平谷、密云、门头沟、大兴等区已经试点投放高精度定位车辆,车辆使用效率、车辆停放秩序和市民满意度都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后期也会鼓励企业适时推广。
同时,为了加强轨道站点周边秩序维护,市民投诉集中、骑行需求较大的88个重点轨道站点已经实现了电子围栏监测管理,年底前核心区还将完成轨道站点电子围栏全覆盖,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区轨道站点电子围栏覆盖率50%以上
全市自行车停放区增至2.6万个
车辆入栏率90%左右
北京市交通委静态交通管理处四级主任科员 孙子涵提到,车辆规范停放的前提,是停放设施需要配备到位,为此指导各区因地制宜扩大非机动车停放空间供给,全市自行车停放区由1.3万个增加至2.6万个,按照管理要求将停放区域区分为禁止停放区、入栏管理区和规范停放区。全部停放区和禁停区的坐标已经采集到市级监管平台,并推送至三家企业客户端,骑行人可以通过企业客户端查找停放区位置。后期,各区政府还将继续挖潜停放空间资源,持续优化、施划停放区,满足市民停放需求。
同时,还坚持“技防+人防”共同规范共享单车停放。目前,全市正在大力推广电子围栏技术,车辆入栏率大概在90%左右。各运营企业根据骑行需求规律和日常运维经验,出动运维巡查人员,定期巡查检查共享单车使用和停放情况。发现停放乱点,及时进行码放。
共享单车入栏结算区/来源:北京日报
在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利用科技手段规范车辆停放的基础上,还会同首都精神文明办、团市委、社区青年汇等单位,发挥文明引导员和志愿者作用,在城市公共交通站点和自行车停放区等地引导市民有序停放,劝阻不安全和不文明行为。
后期,将鼓励交通参与者“随手做志愿”,进一步引导骑行人文明骑行、有序停放,营造良好的绿色出行环境
非机动车停车设施设置规范
正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北京中心城区的空间资源非常有限,尤其是在一些大客流地铁站口,非机动车存在无处停放的问题,对此,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舒予提到,市交通委曾于2017年以交通行业技术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北京市自行车停放区设置技术导则(试行)》,对允许设置的地点、禁止设置的地点、停放区设置形式和配套设施提出了具体要求。目前全市已施划约2.6万个停放区,但仍存在设置不规范、停放区选址不合理和禁止停放区域设置要求不明确等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市交通委会同相关专家研究制定了《非机动车停车设施设置规范》地方标准,目前正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规范》中明确了道路空间非机动车停车设施的基本要求,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应优先于机动车停车设施设置。比如:交通枢纽、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周边空间不足的,应首先取消两侧50至100米范围内路内机动车停车位,设置非机动车停车设施。仍无法满足的,应建设立体式非机动车停车设施。
在非机动车停车设施选址方面,规范也提出,停车设施宜设置在平缓的地面,还应与人行系统连接,接近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停车设施的设置,应根据道路条件,按绿化设施带、行道树设施带、外侧分隔带、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的优先次序灵活利用空间。利用人行道设置的,设置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后的人行道剩余宽度应满足规定数值。比如,快速路辅路、主干路人行道宽度应不低于3米。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922绿色出行”版权均属922绿色出行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922绿色出行”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