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请两会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一系列目标,包括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等。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2021全国两会青年期待”调查显示,在生态环保方面,受访者最关注的问题是绿色出行(55.7%)。
河北石家庄市民关瑶瑶(化名)感到,当地公共交通系统不断完善,地铁站越来越多,出行越来越方便。“不过,很多人还是愿意拥有私家车。别说省会,就连我老家那种并不大的县城,上下班时间都开始堵车了,很多人出门买个菜都要开车”。
调查中,49.1%的受访者关注对雾霾的治理。
“近几年地方为了治理雾霾确实也下了很多功夫,比如建设天然气管道,减少煤炭使用以及减少扬尘。”关瑶瑶说,她老家城区大都用天然气取暖取代了燃煤取暖,平时路上还会有洒水车进行降尘,总体来说,空气质量还是有所改善的。
在北京市民宋一菲(化名)看来,治理雾霾需要出台相关的措施,也需要人们提高环保意识。“天气逐渐转暖,在天气晴朗、空气好的情况下,可以多骑单车出行,不但能锻炼身体,还能欣赏一下春景”。
上海某高校学生邹晓(化名)很关注垃圾分类的推广,他介绍,2019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后,学校出现了分类更细致的垃圾桶,食堂还要求,学生在用餐完毕后,要把剩菜剩饭按照干湿垃圾进行分类,放入不同的垃圾桶。“刚开始很多同学感觉很麻烦,但后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这种做法,会自我约束”。
宋一菲感觉,垃圾分类在北京不同地区的实施力度差别较大,“我朋友在东三环的一个小区住,他们小区专门安排了大爷大妈白天守在垃圾桶附近,监督居民分类投放垃圾。而我住的小区,就经常有人随意投放未分类的垃圾,也没看到有人管”。
调查中,52.3%的受访者期待深化垃圾分类。其他期待还有:推广清洁能源(51.4%)、减少水资源污染(51.3%)、节约资源(50.5%)等。
宋一菲也注意到,整个城市的环保氛围还是在增强的。“比如很多大型超市已经开始使用可降解塑料袋,一些奶茶店也用纸质吸管代替了塑料吸管。纸质吸管还曾经引发大家讨论,因为用起来不太方便,不过,我还是很愿意为了环保牺牲一些便利的”。
关瑶瑶认为,现在环保方面存在很矛盾的现象,一方面人们在倡导节能环保,另一方面很多人又在追求大排量的机动车、豪华的装修、奢侈的大餐,购买很多用不到的东西。“要想改变这种情况,需要让环保成为大家的生活理念和追求”。
2020年9月22日,我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邹晓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具体可行的方案,让普通人有更多机会为减少碳排放和实现碳中和贡献力量。
调查显示,受访者关注的其他环保议题还包括:植树造林(48.1%)、促进绿色消费(42.7%)、保持生物多样性(42.0%)、应对气候变化(40.4%)、防治土壤污染(39.1%)等。
本次调查由中青报社调中心通过中青报全媒体平台、问卷网(wenjuan.com)进行,截至3月9日9时,合计回收样本2025个。受访者平均年龄29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作者: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