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出行活动

权威报告:中国软实力排名升至全球第二等一周简报(2.17-2.23)

更新时间:2025.02.24

  

  922绿色出行平台推出“绿色出行 一周简报”栏目,回看过往一周与绿色出行和绿色交通相关的政策措施、重要事件以及有趣故事。山积而高,泽积而长,922绿色出行平台以点滴积聚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本期一周简报共有 7 个绿色出行相关的行动。1. 权威报告:中国软实力排名升至全球第二;2. 五部门印发通知 公布第五批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3.全国充电基础设施超1300万台;4. 北京开学首日开通近三百条通学公交;5. 北京今年将新增公园绿地200公顷绿道1000公里;6. 天津今年将提升改造80个口袋公园;7. 印尼加快发展电动汽车产业。

  1. 权威报告:中国软实力排名升至全球第二

  

  《2025年全球软实力指数》2月20日在英国伦敦发布,中国的软实力排名从去年的第三上升至第二。美国继续位列第一,英国、日本和德国分列第三至第五名。英国“品牌金融”咨询公司发布的该报告显示,2024年以来,中国在8大软实力支柱中的6项,以及2/3的具体指标上均实现显著增长。报告表示,这些增长得益于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可持续发展、国内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等。(人民日报,2025-02-21)

  2. 五部门印发通知公布第五批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

  近日,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共同印发《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第五批)》(以下简称《低碳技术目录》)。《低碳技术目录》包括5个重点方向共103项低碳技术。其中,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类20项;重点领域降碳类59项,包括工业领域降碳类(28项)、建筑领域降碳类(11项)、交通领域降碳类(15项)、农业领域降碳类(5项);储碳固碳类3项;数智赋能类14项;非二氧化碳减排类7项。(生态环境部网站,2025-02-17)

  3. 全国充电基础设施超1300万台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超过1300万台。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区域较为集中的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等10个地区建设的公共充电桩占比达到67.9%。预计2025年新增361.9万台随车配建充电桩,新增公共充电桩103.8万台,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人民日报,2025-02-19)

  4. 北京开学首日开通近三百条通学公交

  2月17日是北京市中小学春季学期开学首日,北京交通部门全力保障“开学路”,全市同步开通294条通学公交。开学首日,北京同步开通294条通学公交,服务学校116所,服务学生1.6万余人。“开学后,将结合学校、家长实际需求变化情况,持续做好线路优化、新开工作。”北京市交通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北京将结合学校周边通学路建设,逐步建立完善“市政+交管+街道+学校”的保障联动机制,积极推动通学车在校门口及小区出入口就近设置通学车站,方便学生就近候车。(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02-17)

  5. 北京今年将新增公园绿地200公顷绿道1000公里

  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工作会议上消息,2025年北京计划新增造林绿化1万亩、公园绿地200公顷、绿道1000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林地绿地年碳汇量达到1000万吨,全面完成“十四五”确定的各项指标任务。2025年,北京将推进京华揽胜千里森林步道、长城文化带森林步道等10条森林步道建设,打造市民生态旅游户外运动目的地。(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5-02-19)6. 天津今年将提升改造80个口袋公园近日,从天津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获悉,2025年,天津计划提升改造80个口袋公园,将根据周围社区的特点和居民需求,规划出更为人性化的绿色空间。目前,第一批口袋公园已启动前期准备工作,预计3月底前动工。(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2-17)7. 印尼加快发展电动汽车产业

  印度尼西亚工业部近日表示,将为中国比亚迪、广汽埃安以及法国雪铁龙等数家车企提供税收减免,支持其在印尼建立生产基地,以促进印尼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印尼政府希望通过这一举措,展示该国为全球投资者和车企提供良好营商环境的决心。根据印尼政府规划,2030年该国电动汽车和电动摩托车保有量将分别达到200万辆和1300万辆以上。印尼工业部部长阿古斯表示,该政策将助力印尼成为东南亚地区重要的电动汽车生产中心。(人民日报,2025-02-18)

版权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922绿色出行”版权均属922绿色出行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否则即为侵权,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922绿色出行”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 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联系电话:010-583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