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保军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
很高兴参加“2023年922绿色出行宣传活动”,进入会场我们看到17年的海报展,见证了我部绿色出行宣传的历史。
2006年汪光焘部长率先提出开展公交优先宣传工作,次年全国110个城市同时举办了“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多年来,活动一直聚焦与绿色交通相关的议题,今年特别提出绿色出行是城市交通系统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实质上,绿色出行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大家都知道,衣食住行是生活基本需要,如果每次出行都能安全、通畅,便捷、高效,既省钱又能一边工作或娱乐,我相信这个过程一定是愉悦的。什么出行方式能有这样的效果呢?如果你经常坐地铁或公共汽车,一定体验过用手机回微信、刷微博、看电影、购物,甚至办公、理财和办理生活必需的各项手续,或者仅仅是休息和放松。私人小汽车虽然具有便捷性和私密性的优势,但是这种出行体验是完全缺失的。开车出行更无法像步行和骑自行车那样,满足基本的健身需求、观赏城市风景、感受四季变化。
将不同的绿色交通方式结合起来,通常会使出行变得更快、更轻松。2016年以来发展起来的共享单车,以及最近几年很多城市推出的MaaS平台,都为多种交通方式组合出行实现无缝衔接提供了便利。
在关注绿色出行的同时,我们也提出要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2021年底我国的私人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2.6亿辆,10年的年均增长率是12.8%,这个数据是惊人的。有研究表明,人们一旦拥有了小汽车,便不再把小汽车看成是一种昂贵的难得的奢侈品,而是当作生活必需品看待,所以车主对它的依赖性与日俱增,驾车行驶的里程会明显增长,原本依靠公共交通的出行也会转移到小汽车上。减少依赖是习惯的改变,特别难,因此我们不仅需要持续地加以宣传,强调少开车减少的个人能耗是对保护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直接贡献,更要在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管理、政策制定等方面向绿色交通方式倾斜,在城市设计中让绿色出行能出彩、成为环境特色和空间品质提升的基础保障。
这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很多城市的马路是以车为本,动辄八车道,都要建自己的“长安街”,反而搞得居民出行很不方便,亮一个绿灯的时间根本过不了马路,缺乏起码的人情味。这样的城市、这样的基础设施、这样的运行管理很难改变人们依赖小汽车的出行习惯,也不是绿色交通体系建设良好的城市。
梁思成先生说:“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交通系统就像人体的经络,发挥城市功能的调控作用,以车为本的城市就是没有科学地对待城市。可步行、自行车友好和公交便捷的城市,无论对居民还是游客,都是无与伦比的美好体验,是治理“城市病”、破解城市短板问题的良方。
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更新时期,面临存量地区更新需求。绿色交通体系在城市更新行动中不可或缺,发挥支撑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的作用。绿色出行好不好事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必将成为城市更新行动成功与否的重要验证。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所向、大势所趋,城市要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建设好绿色交通体系,让城市更美更有特色。